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学校“五个坚持、五个注重”办学原则。7月7日,科研院举办第28期“科技餐吧”—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与跨学科座谈会,围绕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发展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明确学校相关领域发展方向,着力推动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与跨学科融合。党委常委、副校长殷敬伟出席会议,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龙泉主持会议。

殷敬伟指出,生态修复是我国国家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支撑美丽中国目标的顶层设计。他强调,各教学科研单位要围绕服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握新学科、新方向拓展的关键机遇,结合自身特色优势,拓展新兴学科方向,找准切入点,布局生态修复前沿技术方向,加强与头部企业的深化合作,主动参与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探索具有哈工程特色的生态修复发展路径,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哈工程力量。
会上,航建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主任王宏光作主题发言,重点介绍哈工程在海洋生态修复领域的创新成果。针对海洋生态破坏严重而修复技术成本高、效果有限的难题,哈工程首创海洋固着生物技术,同步实现海工混凝土结构的生物防腐蚀与受损海域生态修复双重目标。发言中,王宏光还系统阐述了学校当前海洋生态修复领域研究现状,并围绕海洋工程防腐蚀与生态修复、微生物抑菌与生态修复、矿山生态环境及生态修复、寒区生态环境与工程应用、海洋工程水处理及生态环境等重点方向展开分析,同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路径。
材化学院副院长王君作主题发言,重点介绍学院海洋生态修复领域领域的技术特点及应用场景。近年来,学院依托团队及学科优势,在水体修复曝气膜及MABR技术、海洋环境中关键放射性核素的迁移行为与生态修复、海洋污损生物异域迁移防治与生态修复、高铁地质基础结构脱空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与减灾防护技术、退役铀矿冶环境监控和生态修复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学院将深化产学研协同,加速技术成果工程化应用,拓展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的融合路径,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撑。

科研院、船舶学院、航建学院、动能学院、智能学院、计算机学院、信通学院、材化学院、物理学院等负责人及团队骨干成员现场参会,烟台研究院、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同步线上参会。30余位教师参与研讨,各团队技术骨干聚焦专业领域,深入交流了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